疼,自愈速度还会增加的缘故。因此大黄也被视作是天材地宝之一,是练气重要的药材——而在《初中化学一》的课后趣谈中,解释则是非常直白且粗暴的:大黄和碱溶液反应就会变色,所以要点不在于人的中气,而在于骗子涂抹在刀锋上的石灰水。

一样都是对一种现象的解读,经书玄而又玄,难以复现,而且非常的零散,不成体系,让修道人往往感叹仙途艰深晦涩,似乎对于天道的研习,注定是一种花费巨大力气也很难寻觅到头绪的事情——不仅仅是因为经中的理论难以理解,也因为这些理论并没有任何的系统性,完全是用穷举法来背诵,很难去容纳新生事物。譬如说,一种新发现的矿物,如何确定它的阴阳五行?该如何检测,又如何去分析?

在原本的修行之中,这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问题,也就很考验真传的厚度了,如果自己接受的真传有限,没有相关的记载,那就几乎没有办法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,来确定新事物的物性,这也是为何道门注重传承的缘故,不得真经,各方面的见识都是有限,要自己去求,自己去格?天知道要多久!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!

但,买活军天书的《化学》体系,那就完全不同了,让师徒四人大为痴迷的,正是这份传承中极为明晰的条理——如果说经书中解读世界的办法,是玄之又玄、羚羊挂角让人难以理解,仿佛考验智商一般的谜语的话,那《化学》解读世界的方式就简直是太明确简单了,对于天赋的要求,陡然间降到了是人都行的程度——起码在修了几十年古道的秦门四人看来,确实是如此的,这种简单明了,恨不得你不懂,一目了然的解读方式……甚至让人怀疑,只要是脑子正常,能够略微掌握一些数学技巧的人,都一定能够修懂!

是的,数学规律,这又是《化学》和古道的不同了,如果把古道中的知识,比做海中露出的一个个联系松散的小礁石的话,那化学中的知识,就呈现出了明确且严密的组织性,就如同蜂巢、大网一般,一格格次第的组织在一起,其中的缺漏之处,是可以凭借上下文去推测的。

谈到这种组织性,《元素周期表》,就是最好的体现,这张表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,让秦紫素等人读到那一篇章时,甚至有种想要跳海的冲动——既是因为这样珍贵的奥秘,就如此随意地呈现在教

章节目录